維基百科(
Wikipedia)係一個基於
wiki技術嘅多
語言嘅
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亦係一部用唔同語言寫成嘅百科全書,佢嘅目標同宗旨係為
地球上嘅每一個
人提供自由嘅百科全書——用佢哋自己揀嘅語言嚟書寫嘅,全
世界知識嘅總和。
維基百科全書,喺
2001年1月15號正式成立,由
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持,截至
2007年9月,維基百科
文章數第一嘅
英文維基百科">英文維基百科[1]已經有180萬篇文,而所有253種語言嘅版本一共突破750萬篇文,其中文章數前15名嘅维基百科一共佔總文章數嘅75%,大部分頁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
瀏覽器嚟睇同修改,英語維基百科嘅普及亦促成咗其它計劃,例如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計畫嘅產生,雖然亦造成對呢啲所有人都可以
編輯嘅内容準確性嘅爭議,但如果所列出嘅來源係受到肯定嘅話,則其內容亦會具有一定嘅水平。
維基百科開放畀任何人寫,亦都引起外界懷疑佢有幾可靠幾準確。佢靠共識唔靠學歷,容易畀人竄改搞破壞。不過近年研究搞壞通常好快改返正,而內容同其他百科全書一様咁準確。
目前維基百科主
伺服器響
美國佛羅里達,響
南韓首爾同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額外
伺服器。內容受當地法例規範。
特點 維基百科所嘅文本內容跟
GNU自由文檔許可證發布,有
軟件基金會">自由軟件基金會嘅領袖、
軟件運動">自由軟件運動嘅先驅
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olman)博士嘅支持。斯托曼博士係少數幾個喺維基百科或者
Nupedia(另一個內容開放嘅百科全書)開始之前就提出編撰一個自由嘅百科全書嘅人士(睇佢嘅論文,
The Free Universal Encyclopedia and Learning Resource)。
版權 隻隻話各有各版本,佢哋嘅運作都係獨立嘅,編寫文章唔受其他版所限,同一主題嘅文亦唔一定要由其他版本
翻譯過嚟,唔畀用機器或者網路自動翻譯嘅文章係絕對唔會被允許嘅,但係鼓勵跨語言嘅編輯者利用人工嚟進行翻譯,唔同嘅語言版本具有相同政策規範,例如「中立嘅觀點」,但其中可能有部份細節上嘅差異,條目文章同圖片喺唔同語言版本間可供分享,早期係以
跨語言連結(InterWiki)嘅方式分享,後嚟轉咗使用「
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在大部分嘅語言版本入面,翻譯過嚟嘅文章僅佔條目總數嘅一小部份。
據
Alexa Internet嘅網路流量測量服務,全部維基百科版本嘅編輯次數已達到3億1千萬次編輯,而
英語維基百科(
en.wikipedia.org/)嘅流量就佔咗維基百科總流量嘅46%(超過1億4千萬次編輯),其餘嘅54%則由其他語言嘅維基百科分佔。
以下列出嘅係文章數前15名嘅維基百科語言版本,依照
世界標準時2007年6月19日嘅文章數排序,最新數據請睇下:
[2] /
[3] 英文維基百科">英文(
1,840,245)
德文(
600,000)
法文(
511,882)
波蘭文(
392,051)
日文(
381,744)
荷蘭文(
310,865)
意大利文(
309,254)
葡萄牙文(
265,829)
西班牙文(
243,284)
瑞典文(
234,758)
俄文(
182,520)
中文(
?)
芬蘭文(
119,477)
挪威文(
115,720)
世界語(
85,320)
請注意,文章數僅係唔同語言版本之間比較規模嘅一個要素,例如,喺某啲維基百科版本入面,超過半數以嘅條目都係由
機器人創建嘅楔位文,另外,好多版本雖然有較多嘅條目,但係參與編輯嘅人數就比其他版本嘅少,例如波蘭話等維基百科嘅條目數比西班牙語維基百科多,但參與者就較少。
語言版本 呢啲守則使成個計劃能夠平穩同埋卓有成效咁展開,以下祗係其中嘅一啲守則。
由于參與者擁有唔同嘅
意識形態同背景,嚟自于世界唔同嘅角落,維基百科試圖使它佢嘅文章客觀、公正。呢個並唔係話要以"一種"客觀嘅觀點嚟表述,而係公平咁呈現一個議題所有嘅觀點。
有一啲所有參與者都要遵守嘅重要嘅
命名常規。
維基百科人使用"討論頁"嚟討論點樣修改文章,而唔係喺文章中討論。至于一啲會影響到很多條目嘅議題則放喺
元維基入面討論。
有一啲唔受歡迎嘅文章,因為佢哋嚴格咁嚟講並唔係百科全書嘅條目。
維基百科社群有好多受廣泛支持嘅規則必需遵守。其中最受支持嘅一條規則係:"如果規則令您覺得緊張同有壓力,令您唔想再參與維基,咁就唔記得咗呢啲規則,做您自己嘅事啦!"("If rules make you nervous and depressed, and not desirou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wiki, then ignore them entirely and go about your
business.")但令人驚奇嘅係,雖然係咁,維基卻至今依然係一個好有組織、好規范嘅系統。
守則 維基百科係由全球無數志願學者、玩家、學生等等有知識嘅人共同建築嘅。計劃嘅參與者叫做
維基百科人。參與者嘅人數喺度不斷咁增加,特別係受到良好
教育嘅人士。
全計畫中冇所謂嘅主編。兩個創立維基百科嘅人,
珍寶·威爾士(Jimmy Wales,一個小型互聯網公司
Bomis嘅CEO)同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中意將自己睇做係負責防止計畫走回頭路嘅普通參與者。
喺計畫嘅最初几年,桑格係威爾士請嘅一個職員,負責管理維基百科(同
Nupedia);當出現意見分歧,佢可以聽完各種意見後最終決定。但係隨著資金嘅短缺,桑格最終不得不辭職,不過佢依然參與維基百科計劃。
吉米·威爾士同全體維基百科人,宜家負責桑格之前嘅部分工作。為維基百科作出過貢獻嘅其他現在同過去Bomis嘅雇員包括了Tim Shell,Bomis嘅創辦人之一,同程序員Jason Richey以及Toan Vo。
參與嘅人 維基百科係個
民主制、
精英制、
獨裁制嘅混合。通常大部分嘅內容,由一般嘅維基人討論、修改,通常為民主嘅形式。維基百科嘅系統裡同時有資深嘅網友擔當管理員,佢哋擁有比普通維基百科人更大嘅權力,比如刪除文章或者封鎖用戶。好敏感嘅議題,則由吉米·威爾士最後把關。
審核機制 維基百科最初嘅構想係拉里·桑格(當時Nupedia主編)同一個
電腦程序員Ben Kovitz喺2001年1月2號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嘅一次談話中最早提出嘅。Kovitz當時係wiki程序嘅協作開發者之一(宜家仲係)。當佢喺晚餐中向桑格解釋wiki嘅概念果陣,桑格即刻發現wiki可能係創建一個更開放嘅百科全書計劃嘅技術。喺之前嘅几個月,桑格同佢嘅老板威爾士,Bomis, Inc. 嘅總裁兼CEO,討論過點樣通過建立一個更開放、輕松嘅計劃嚟協助Nupedia嘅發展。
因此桑格即刻說服威爾士喺Nupedia入面建立一個wiki。Nupedia嘅第一個wiki喺1月10號上線,不過喺Nupedia嘅編寫人員入面遇到極大嘅阻力。因此,一個新嘅以"維基百科"(Wikipedia)命名嘅新計劃喺1月15號喺wikipedia.com正式啟動。位于
聖地牙哥嘅服務器同電纜都係由威爾士捐獻嘅。
喺科技站點
Slashdot嘅三次報道後,維基百科開始受到越嚟越多嘅關注,此外
Google一日亦會帶嚟成百人嘅新流量。
英文維基百科喺2001年2月12號達到1,000頁,9月7號達到10,000篇文。喺計劃嘅第一年,有超過20,000篇文被創建,平均每個月1,500篇。2002年8月30號,已經有40,000篇文。成長嘅速度從計劃之初就喺度平穩咁增長。
隨之而嚟嘅就係國際化嘅維基百科,2001年5月,13個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計劃開始(包括了
阿拉伯語、
中文、
荷蘭語、
德語、
世界語、
法語、
希伯來文、
意大利語、
日語、
葡萄牙語、
俄語、
西班牙語同
瑞典語)。到九月,又有三個語言版本加入咗維基百科大家族。到咗嗰年尾,
挪威語等另外三個語言版本亦宣布成立。
2002年2月,由
Edgar Enyedy領導,非常活躍嘅西班牙語維基百科突然退出維基百科並起咗佢哋自己嘅
自由百科 (Enciclopedia Libre;
enciclopedia.us.es);理由係未來可能會有
商業廣告同失去主要嘅控制權。同一年十月,喺維基百科參與者
Daniel Mayer(maveric149)同其他參與者試圖重新整合兩個計劃,但係Enciclopedia Libre嘅參與者投票決定,喺維基百科能夠提出一個團圓提案之前,反對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嘅用戶不排除喺未來重新合並嘅可能性,同埋希望繼續同維基百科保持聯系。呢場紛爭亦引起咗關于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嘅角色嘅廣泛討論,並且直接導致咗非英語維基百科嘅几項重大改革。
亦成日有破壞者訪問維基百科同埋大肆破壞該計劃,通常呢啲破壞都會好快被修複,但係對
英文維基百科首頁嘅不斷破壞最終導致首頁被"保護",以確保得管理員先可以對其做修改。
2002年3月,用戶ID24開始喺
英文維基百科發表好多極左文章,關于佢嘅激烈討論最終導致嚴重嘅人身攻擊,吉米·威爾士最后喺2002年4月禁止咗ID24對維基百科進行編輯(但係允許繼續睇)。而成日喺德國歷史相關嘅文章入面發表親右翼觀點,同埋導致多次爭論嘅用戶「Helga」,則喺2002年9月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
2002年8月,喺
吉米·威爾士宣布佢將唔會喺維基百科上面刊登
商業廣告之后冇耐,維基百科嘅
地址(
域名">域名)從wikipedia.com變成wikipedia.org。
同年十月,
Derek Ramsey(Ram-Man)開始使用機器人
軟件(bot)自動添加有關美國城市嘅信息。呢啲文章都係自動從人口普查報告中產生嘅。同時,類似嘅程序仲用喺部分其他議題。
2002年12月,兄弟計劃
Wiktionary(維基辭典)正式開始;佢嘅宗旨係建立一個所有語言嘅詞典。佢同維基百科喺同一個服務器上面運行,用緊一樣嘅
軟件。
2003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支援
TeX數學公式顯示,代碼由
Taw編寫。
2003年1月22號,
英文維基百科達到咗10萬篇文嘅里程碑,並再次被Slashdot報道,兩日後,當時第二大嘅維基百科,德文維基百科,亦達到咗1萬篇文里程碑。
史 維基百科所采用嘅wiki
軟件版本係由
Clifford Adams編寫嘅
UseModWiki(第一版)。2002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喺
PHP wiki
軟件上運行,並使用
MySQL數据庫。
Magnus Manske仲特別為維基百科專門寫咗好多功能(第二版)。之后冇耐,隨著人流嘅增加,網站速度明顯下降,到咗几乎無法編輯文章嘅地步。對
軟件嘅一啲修改只能應付暫時嘅需要。跟住
Lee Daniel Crocker由頭開始重寫咗成個程序;從2002年6月開始,一個新嘅程序開始運行(第三版)。
Brion Vibber從此開始負責修補及維護程序同埋數据庫。目前所用
軟件">軟件叫做
MediaWiki。
2005年1月,維基百科運行喺佛羅里達州嘅39個服務器。到咗2005年9月,服務器嘅數量已經加至100幾個,分佈喺全球四個地方。
軟件同硬件 維基百科係由非營利組織
維基媒體基金會運作。維基媒體基金會同時仲擁有其他几個多語言、
內容開放嘅
wiki計劃:
兄弟計劃 文章數量在
50,000以上的語言版本:
Deutsch (德語) -
English (英語) -
Español (西班牙語) -
Français (法語) -
Italiano (意大利語) -
日本語 (日語) -
Nederlands (荷蘭語) -
Polski (波蘭語) -
Português (葡萄牙語) -
Svenska (瑞典語) 多過
10,000篇文嘅話:
العربية (阿拉伯語) -
Български (保加利亞語) -
Català (加泰羅尼亞語) -
Česká (捷克語) -
Dansk (丹麥語) -
Esperanto (世界語) -
Eesti (愛沙尼亞語) -
Suomeksi (芬蘭語) -
עברית (希伯來語) -
Magyar (匈牙利語) -
Bahasa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語) -
한국어/조선말 (韓語/-{朝}-鮮語) -
Norsk (挪威語) -
Română (羅馬尼亞語) -
Русский (俄語) -
Slovenčina (斯洛伐克語) -
Slovenščina (斯洛文尼亞語) -
Српски (塞爾維亞語) -
Українська (烏克蘭語) 條目數量在
1,000以上的語言版本:
Afrikaans (阿非利堪斯語) -
Asturianu (阿斯圖里亞斯語) -
Беларуская (白俄羅斯語) -
Bosanski (波斯尼亞語) -
Cymraeg (威爾士語) -
Ελληνικά (希臘語) -
Euskara (巴斯克語) -
فارسی (波斯語) -
Frysk (弗里西亞語) -
Gaeilge (愛爾蘭語) -
Gàidhlig (蘇格蘭蓋爾語) -
Galego (加利西亞語) -
हिन्दी (印地語) -
Hrvatski (克羅地亞語) -
Interlingua (國際語A) -
Ido (伊多語) -
Íslenska (冰島語) -
Basa Jawa (爪哇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格魯吉亞語) -
Kurdî/كوردی (庫爾德語) -
Latina (拉丁語) -
Lëtzebuergesch (盧森堡語) -
Lietuvių (立陶宛語) -
Latviešu (拉脫維亞語) -
Bahasa Melayu (馬來語) -
मराठी (馬拉提語) -
Plattdüütsch (低地德語) -
Nynorsk (新挪威語) -
Ирон (奧塞梯語) -
संस्कृतम् (梵語) -
Sicilianu (西西里語) -
Simple English (簡明英語) -
Shqip (阿爾巴尼亞語)) -
ไทย (泰語) -
Türkçe (土耳其語) -
Tatarça (韃靼語) -
Tiếng Việt (越南語) -
Walon (瓦隆語) -
Bân-lâm-gú (閩南語) 完整列表 -
跨語言整合 -
創建新語言版本 可以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