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係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而家為止喺中國境內可以搵到嘅最早古人類遺址,最小有170萬年前咁耐。中國歷史可分成幾個階段。通常當
夏、
商、
周三個朝代做
奴隸社會時期,而
秦朝到
清朝就叫做
封建社會時期,之後就係
民國時期。
中國歷史大大話話有成5000年;不過如果由夏朝計起,就大約有4000年。
史前 主文: 三皇五帝 神話入面,中國最早嘅領袖係
三皇五帝;但邊「三皇」、邊「五帝」其實未有定論。一般會話三皇係
伏羲、
神農、
燧人;五帝就係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
現今流行嘅解釋,
黃帝原本係
炎帝部落一個分支嘅首領,強大咗之後喺
阪泉之戰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嘅首領。之後,黃帝又同東南方嘅
蚩尤部落衝突,最後喺
涿鹿徹底擊敗對方,成為霸主。
後來,黃帝個孫
顓頊、同埋曾孫
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嘅首領。之後輪到帝嚳個仔
堯繼位,佢係一個賢君,創立咗
禪讓制,傳位畀
舜。舜時,黃河泛濫,
鯀想咗堵塞住條河,結果洪水反而更加厲害,咁鯀就被殺。鯀個仔
禹改試用疏導,成功治理咗洪水,因此就獲推舉做首領。之不過,禹個仔
啟就唔再禪讓,自立為王(但亦都有香港中學教科書話
啟都係獲推舉做領袖嘅)。無論如何,啟建立咗第一個王朝——
夏朝。夏朝持續咗四百幾年,到到
桀嘅末期,東方商族首領
成湯奪取政權,建立咗
商朝。
神話傳說 先秦 主文: 夏朝、 商朝、 周朝、 同 西周 最早嘅朝代
夏朝,喺大概
前21世紀到
前16世紀。由於呢段歷史未有文字性質嘅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嘅記錄同埋出土嘅文物互相對照考證。有啲學者認為
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係夏朝嘅遺蹟,但有學者懷疑。據記載,夏朝有中國最早嘅
曆法——
夏小正。
之後嘅
商朝,亦即係
前16世紀到大約
前1046年,就係目前所發現最早有文字文物嘅歷史時期。據講,夏朝最後一個君主
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
成湯推翻。商代嘅文明已經十分之發達,有
曆法、
青銅器以及成熟嘅
文字——
甲骨文等。商朝已經有一個完整嘅國家組織,並且具有
封建王朝嘅規模。當時嘅主要生產部門係
農業,但係手工業、特別係
青銅器嘅冶鑄水平,亦都已經十分高超。商代亦都出現咗原始嘅
瓷器。自
盤庚就位之後,商朝就將
殷(今河南
安陽)定為首都,所以商朝又叫做
殷朝。商朝嘅王位繼承制度係傳子或者傳弟,多數按照年齡嘅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
黃河上游嘅另一個部落
周正喺逐步興起。大約
前1046年,
周武王討伐商朝嘅
紂。周喺
牧野之戰度取得決定性嘅勝利,商朝因而滅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
渭河流域嘅
鎬京(今
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嘅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
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係封建貴族統治,有好多貴族嘅封國。呢啲由貴族所管理嘅土地叫
諸侯國。周朝影響力最鼎盛嘅時候,甚至喺南方跨越
長江、東北到今日嘅
遼寧、西至
甘肅、東到
山東。另外,周朝時期嘅
宗法制度亦得到建立,政權機構亦都比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嘅歷史事件,係公元
前841年,發生喺西周嘅
國人暴動。
三代 主文: 周朝、 東周、 春秋、 同 戰國 (中國)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
犬戎嘅侵襲,
周平王向東遷徙到
黃河中游嘅洛邑(今河南
洛陽),歷史學家將呢段時期劃作
東周嘅開始。之後,周朝嘅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嘅係大大小小成百幾個小國(諸侯國),史稱
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嘅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
晉、
秦、
鄭、
齊同埋
楚等等。春秋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係齊、宋、晉、楚、秦(亦有認為係齊、晉、楚、吳、越)。呢五國合稱
春秋五霸。
到咗
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嘅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咗霸權。
前403年,晉國又被分成
韓、
趙、
魏三個諸侯國,史稱「
三家分晉」。再加上被田氏奪去咗政權嘅齊國,再加上秦、楚、
燕,合稱
戰國七雄,標誌住
戰國時期嘅開始。到
前356年,秦國
商鞅變法開始,國力大大增強,最終喺
前221年消滅六國最後嘅齊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也進入咗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嘅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呢種叫做「百家爭鳴」嘅氣氛造就咗多位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嘅
思想家,例如
孔子、
老子、
墨子、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等人,叫做「
諸子百家」。眾多學術流派之中,比較出名嘅有十大家,即
儒家(倫理)、
道家(自然)、
陰陽家(星象占卜)、
法家(法治)、
名家(修辭辯論)、
墨家(科技)、眾、雜、
農家(農業)、
小說家(小說)等。
文化方面,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出現嘅詩人:
屈原。佢嘅
文學作品有《
楚辭》、《
離騷》等等。
孔子編成咗《
詩經》,亦都出現咗《
春秋》、《
國語》、《
戰國策》等等嘅作品。戰爭學方面亦出現咗傑出嘅兵法家
孫武、
孫臏、
吳起等等。鑽研科技嘅有
墨子。建築史有
魯班,佢發明嘅
瓦當奠定咗中國建築技術嘅基礎。春秋戰國時期亦都有製造精良嘅戰車同騎兵,同時冶金術亦都好發達,製造出精良嘅鐵器。喺農業上出現咗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咗生產率,奠定咗日後人口膨脹嘅基礎。另外,喺天文學同曆法研究方面,夏朝發明咗
干支紀年,亦出現咗
十進位制。西周人就用圭表測日影嚟確定
季節;春秋時期確定咗
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咗
古四分歷。
總之,
中華文化嘅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喺呢個時期度搵到。
春秋戰國 主文: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同 東漢 前221年,秦國消滅咗其餘六國,成為咗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嘅帝國,定都咸陽(今
西安附近)。統一全國嘅秦王
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就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
秦始皇。傳位後嘅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嬴政對國家進行咗多項改革,包括確立
中央集權制,取代周朝嘅諸侯分封制;統一咗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方便工程計算。秦始皇亦大力修築
馳道,連接戰國時期趙、燕同秦國嘅北面圍城,築成西起
臨洮、東至
遼東嘅
萬里長城,抵禦北方
匈奴、
東胡等遊牧民族嘅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
法家嘅
李斯作為丞相,下令
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
阿房宮以及自己嘅陵墓——包括
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喺出巡途中病死,
胡亥殺害哥哥
扶蘇即位,成為秦二世。但係僅僅十個月後,
陳勝、
吳廣喺
大澤鄉揭竿而起、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到
前206年,
劉邦圍攻
咸陽,當時嘅秦王
子嬰自縛出城投降,於是秦朝滅亡。
此後,
漢王劉邦同
西楚霸王項羽展開爭奪天下嘅
楚漢戰爭。
前202年,項羽喺垓下(今
安徽靈壁)被漢軍圍困,四面楚歌。項羽喺烏江割頸自殺,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
長安(今
陝西西安),
西漢開始。
到咗
漢武帝時,西漢達到最鼎盛時期,聯同
羅馬、
安息、
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
推恩令,徹底削弱咗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佢派遣
衛青、
霍去病、
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擊潰
匈奴、控制
西域,又派遣
張騫出使西域,開拓通往中東、歐洲嘅
絲綢之路,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儒家學說亦都確立為官方嘅主流
意識形態,成為咗具有統治地位嘅思想。西漢時期亦出現咗第一部通史性質嘅巨著《
史記》,而
造紙術嘅發明亦都推動其他文化藝術都蒸蒸日上。
西漢發展到
1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
9年,外戚
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改革,又將國號改做「
新」。然而,呢啲改革往往都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起義。公元
25年,
劉秀復辟漢朝,定都
洛陽,史稱
東漢、劉秀就稱光武帝。
東漢嘅發展延續咗西漢嘅傳統,造就咗發明
渾天儀同
候風地動儀嘅天文學家
張衡。文化發展方面,東漢吸取咗秦國嘅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
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河南
洛陽就修建咗中國嘅第一座佛教寺廟——
白馬寺,標誌住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秦漢 主文: 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去到
東漢中後期,
宦官同
外戚長期爭權,喺
黃巾起義嘅打擊之下,東漢到咗公元
2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
196年,
曹操控制咗東漢朝廷,將
漢獻帝帶到
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
220年,曹操死後,長子
曹丕廢咗漢獻帝並自立為皇,建立
魏國。同時重有劉氏嘅
蜀國和孫氏嘅
吳國。中國歷史進入
三國時期。
265年,魏國嘅權臣
司馬炎稱帝,建立
晉朝。
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晉朝嘅文化亦都有一定發展。由於當時戰亂紛紛,好多學士選擇歸隱鄉間、不問世事,典型嘅代表人物就係
陶淵明。
290年,
晉武帝死後唔到一年,時達16年嘅朝廷權利鬥爭開始,史稱「
八王之亂」。與此同時,喺中原周邊嘅五個遊牧民族(
匈奴、
鮮卑、
羌、
氐、
羯)同各地流民圍起反晉,史稱「
五胡亂華」。呢啲遊牧民族紛紛立國,從
304年到
409年,中國北部陸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咗
漢、
前趙、
後趙、
前燕、
前涼、
前秦、
後秦、
後燕、
西秦、
後涼、
北涼、
南涼、
南燕、
西涼、
夏和
北燕,史稱
十六國。
其實自東漢後期開始,北方嘅漢族人民為咗躲避戰亂,都大量搬去南方居住,造成經濟重心南移。而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
江蘇南京),史稱前者做
西晉,遷都後做
東晉。最後,
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
北朝嘅第一個王朝——
北魏,形成咗
南北朝嘅對立。
南朝經歷咗
宋、
齊、
梁、
陳嘅更替,而北朝則有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同
北周。南北朝時期係
佛教十盛行嘅時期,西方嘅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咁訪問中國,亦有好多佛經翻譯成漢文。
魏晉南北朝 主文: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581年,
楊堅取代
北周建立咗
隋朝,並喺
589年消滅埋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咗三百多年嘅分裂之後,再度實現返統一。不過,隋朝亦係一個短命嘅王朝,喺修築咗
京杭大運河呢個巨大工程後,就滅亡咗,只經歷咗兩代37年。
618年,唐高祖
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咗
唐朝,最後成為中國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嘅朝代之一。
626年,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佢嘅一系列政策令唐朝邁進鼎盛時期,史稱「
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係當時世界上最大嘅城市,唐朝亦係當時最發達嘅文明。
7世紀後期,高宗
李治嘅妻子
武則天開始當權,更加遷都洛陽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嘅女皇帝。武則天將國號改成
周,並將
佛教定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
隋唐時期開創嘅
科舉制,係當時比較科學化與公平嘅人材選拔制度。唐朝同好多鄰國發展咗良好嘅關係,
文成公主嫁到
吐蕃、帶咗大批絲織品同手工藝品去。
日本就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同留學生去中國。唐朝嘅文化亦都發展鼎盛,特別係詩文得到比較大嘅發展,重編撰咗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湧現出許多偉大嘅文學家,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杜牧等詩人,以及
韓愈、
柳宗元等散文家。佛教係唐朝最興盛嘅宗教,
玄奘就曾遠赴
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經文,並且喺西安修建
大雁塔存放佛經。唐朝前期,朝廷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除咗佛教,
道教、
摩尼教、
景教同
伊斯蘭教都廣泛傳播。呢一切都喺李世民曾孫、
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
開元盛世」。
755年,
安史之亂爆發,
唐朝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
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再度分裂,最後喺
907年滅亡,形成
五代十國嘅混亂局面。
隋唐五代 主文: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經過咗五十多年嘅紛爭後,
北宋到
960年控制咗中國大部分地區。但係
燕雲十六州喺北宋戰敗後就被割讓咗畀北方
契丹族建立嘅
遼朝,而
河西走廊就畀
黨項族建立嘅
西夏佔據。北宋為咗維持國家壽命,只有向強大嘅
遼和
西夏交納
歲幣。北宋晚期發生咗分別以
王安石、
司馬光為首嘅黨派鬥爭,導致社會不安。到咗
1125年,
松花江流域嘅
女真族(即係後來嘅滿族),建立咗大金國、而勢力亦逐漸強大,最後將遼國消滅。
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嘅北宋,
1127年金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
河南開封),俘虜咗三千幾名皇族,其中包括咗當時嘅皇帝
宋欽宗同太上皇
宋徽宗。由於嗰年係靖康年,所以導致北宋滅亡嘅史稱「
靖康之變」。同年,宋欽宗嘅弟弟
趙構喺南京(今河南
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
浙江杭州),史稱
南宋,偏安江南。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而南宋屢戰屢敗;直到
1234年,
蒙古滅金。
蒙古之後同
南宋又經歷咗血腥嘅戰爭。
1271年忽必烈建立
元朝,定都大都(今
北京)。元軍喺
1279年同
南宋發生
崖山海戰,8歲嘅小皇帝
趙昺畀元軍逼到走投無路,最後喺今日嘅
香港屯門附近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勝利、
南宋滅亡而告終。
中國喺北宋時期出現咗
印刷術同
火藥。當時中國經濟發達,海上貿易興盛,
福建泉州一帶成為咗繁華嘅港口。而中國當時嘅經濟總量佔全世界一半,財政收入過億両白銀,首都開封同杭州人口達到四至五百萬,相對當時
歐洲嘅
佛羅倫斯同
巴黎十幾萬人口確實係十分繁華。而且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亦都極盛,出現咗
程頤、
朱熹等
理學家,提倡「
三從四德」,漢族女人要
紮腳嘅陋俗亦都產生。同
唐詩並駕齊驅嘅
宋詞,有
蘇軾等詞文優秀嘅詞人,亦出現咗中國史上最出名嘅女詞人
李清照。另一方面,《
白蛇傳》、《
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亦都出現,以致於宋朝不時畀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嘅「
文藝復興」。
元朝建立之後,一方面吸收咗好多中原、漢族文化,並以中原嘅統治機構同方式嚟統治人民。元朝又大力宣揚
朱熹一派嘅理論,使得
程朱理學成為當時甚至後代嘅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卻又實行咗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係蒙古人;第二等係「色目人」,包括原本西夏統治區同埋嚟自西域、中亞等地嘅人口;第三等係「漢人」,包括原本金統治區嘅漢族、契丹、女真等族人;最後第四等係「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嘅漢族同其他族人。呢種咁嘅民族制度導致漢族不滿,唔少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咗傳統嘅農業外,亦都好重視
商業。元朝首都
大都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上亦都出現咗同
唐詩、
宋詞並稱嘅
元曲,湧現出諸如
關漢卿、
馬致遠、
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
宋元 主文:明朝、清朝 1368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朱元璋推翻咗元朝,建立
明朝,前期建都
南京。
1405年,曾經幫過
明成祖奪位嘅太監
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去過
印度洋、
東南亞以及
非洲等地;不過後嚟明朝就逐漸走向閉關鎖國政策。
1421年,明朝遷都
北京。明朝文化上出現咗
王陽明、
李贄等思想家,以及《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金瓶梅》等長篇小說。由於明朝末年皇帝荒淫無道、加上宦官亂政,
1627年爆發
明末農民大起義;
1644年起義嘅首領
李自成攻剋北京,
明思宗吊頸自殺,明朝滅亡。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
朱由崧(弘光)、唐王
朱聿鍵(隆武)、桂王
朱由榔(永曆)做皇帝,史稱
南明,但最終因為實力不足以及政治內鬥,就畀當時強盛嘅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喺
東北地區嘅
滿族開始興盛,終於喺
1644年李自成攻剋北京後冇耐,驅逐李自成,進入京城、建立
清朝。當時明朝舊臣
鄭成功南撤到
台灣島,並且驅逐咗嗰處嘅
荷蘭殖民者,後來亦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喺之後嘅半個世紀又成功征服許多地區,例如
新疆、
西藏以及
蒙古。
康熙年間,清廷同
沙俄喺
黑龍江地區發生過戰爭,最終喺
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由於取消咗人頭稅,導致人口增加;
19世紀嘅清朝人口已經佔成世界總人口嘅3分之1。人口激增促進農業興盛,令清朝成為世界強國,
1820年經濟總量佔世界嘅3分之1。
然而到咗
19世紀初,清朝開始走向衰落。
嘉慶年間先後爆發
白蓮教、
天理教嘅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歐洲嘅海上強國
英國、
荷蘭同
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同中國進行貿易。
1787年英國開始向華輸出
鴉片,導致中國嘅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喺
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但係英國無視禁令、繼續走私大量鴉片,令到
道光皇帝喺
1838年派
林則徐去
廣州禁煙。
1839年6月,林則徐喺
虎門將237萬斤鴉片銷毀,史稱「
虎門銷煙」。英國政府亦都因為咁而喺
1840年6月發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標誌住中國近代史嘅開始。
明清 鴉片戰爭持續咗一年幾,
1841年8月英軍抵達南京,清廷驚英軍會進攻北京,於是求和。
1842年8月29日,兩國簽署《
南京條約》,割讓
香港島,開放
上海、
廣州、
廈門、
福州同
寧波作為通商口岸,又要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之後
1844年,
美國同
法國亦都分別同清廷簽訂《
望廈條約》同《
黃埔條約》,呢啲不平等條約反映世界列強踐踏中國嘅主權。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嘅鬥爭亦都再度興起。
1851年至
1864年間,受到
基督教影響嘅
秀才洪秀全建立咗
拜上帝會,發動
金田起義、創建
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定都改名「天京」嘅
南京,並建立政教合一嘅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他運動重有
天地會、
捻軍、
上海小刀會起義、
甘肅回民起義等。呢啲反抗清朝嘅鬥爭直到
1860年代先至基本上平息落嚟。
19世紀後期,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強迫清廷簽定更多
不平等條約。
1858年,中俄簽定《
璦琿條約》,俄國割去
黑龍江以北、
外興安嶺以南60幾萬平方公里嘅領土。
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
北京,喺皇家園林
圓明園大肆搶掠焚燒,又喺
1860年同清廷簽定《
北京條約》,令到清廷要分別賠償800萬両白銀。同年,中俄《
北京條約》將
烏蘇里江以東,包括
庫頁島、
海參崴約40萬平方公里嘅中國領土劃歸俄國。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同
齋桑卓爾南北44萬平方公里嘅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為咗增強國力、鞏固國防,清朝由
1860年代開始推行
洋務運動,令國力稍為恢復,一度出現咗「
同治中興」嘅局面。清軍喺
1877年收復新疆;又喺
1881年通過《
伊犁條約》收復畀沙俄佔據多年嘅
伊犁。
中法戰爭後,清朝重建立咗當時堪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嘅近代海軍艦隊
北洋水師。
然而,
1894年爆發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次年被迫同
日本簽定《
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両白銀,並且割讓
台灣、
澎湖列島畀日本。甲午戰爭嘅失敗對當時嘅中國產生咗重大嘅影響。
1898年,
光緒帝喺親政後同意
康有為、
梁啟超等人提出嘅變法主張,由
6月11日到
9月21日嘅103日中進行咗多項改革,稱為「
百日維新」。但最終喺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
譚嗣同、
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
戊戌六君子」。
1899年,
義和團運動爆發,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喺慈禧太后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名義侵入中國,史稱
八國聯軍。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各國簽定
辛丑條約,賠款4億5000萬両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億8000萬両。同時,北京到
山海關嘅鐵路沿線有各國派兵駐紮,並開闢北京
東交民巷做使館區,令本國人不得入內。